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戰士在工事里向敵人射擊 資料圖片
一、50年前的戰火
對一個國家、民族落后的痛苦體味最深的,莫過于它的軍隊。
1952年下半年,朝鮮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對于中朝一方來說,相對于1950年底鴨綠江邊的歲月,己方已經小占便宜。在嚴酷的事實下,連首先挑起戰爭的金日成同志也已經放棄了要“統一朝鮮,解放南方”的一廂情愿的夢想,此時社會主義陣營所要面對的是:我們能不能在美帝國主義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固守住這個共產主義在東亞的橋頭堡?
盡管我們的宣傳是樂觀的,以至于讓我們在幾十年后也認為我們當時只要愿意,就可以替朝鮮人民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可是歷史是會告訴人們真相的:當時的情況曾是如此的嚴峻。
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圣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圣山,我們將后退200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圣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在我們今天看來,這似乎只是恐嚇,可是當時的事實是在九月和十月里,聯合國軍連續攻下了北朝鮮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嶺(BloodyRidge)”和“傷心嶺(HeartbreakRidge)”――由于朝方的揚勝諱敗,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中朝一方對這兩戰的叫法,只好以美方的稱謂來敘述了。盡管聯合國軍損失了幾千人,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達到了戰略目的。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五圣山――美方將其叫做“三角形山”,范弗里特預計以兩百人為代價,在五天內實現目標。為此他動用了美第七師、美第187空降團、南朝鮮第二師、九師、加拿大步兵旅、菲律賓營、哥倫比亞營、阿比西尼亞營等部隊共七萬余人的龐大兵力。
志愿軍方面在敵情判斷上出現了巨大的失誤。我方把幾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軍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個連秦基偉自己也承認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師,區區一萬來人。
《毛選》里說到,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比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圣山下敵方集中了六到七倍的優勢兵力,至于火炮、飛機、補給等優勢就更不必說了,這場戰役似乎已經沒有再談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點半,戰斗打響。
范弗里特計劃用一天時間奪下五圣山前的兩個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這兩個高地背后的洼地里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六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兩個小山包上。由于我方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長達八個小時的時間里,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五百五十余人。
通往一線陣地的電話線全部中斷,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敵人爬上前沿陣地,任由戰士們各自為戰。